在《鸣潮》这部作品里,今州城的夜晚像一张翻开的海图。作者把城市的呼吸分割成九段音色,劝说读者用耳朵去看见墙面、巷口与水渠之间的缝隙。标注九个声匣的位置,成为一次静默的旅行,仿佛给城市外壳上了一层潮湿的记忆。
第一处声匣隐藏在旧城门廊的拱影中,铁皮上斑驳的锈迹像潮汐留下的花纹。夜风穿过门洞,送来低沉的金属回响,仿佛城墙在讲述往日的潮汐史。
第二处坐落在庙前石板路的阴影里,墙角的细缝吐出微弱的呼吸。敲击声由远处的船响叠起,又被路灯的黄光打断,像人群散去又聚拢的情绪。
第三处位于码头旁的木栈道之下,木板的缝隙里飘出潮水与木屑混合的腔调。每当潮声穿过水管,声匣便把湿润的气息封存成一段记号,留在夜色里。

第四处对面是市场的铁栅,夜市的喧嚣在这里折成细碎的声音。银币滚落的声响、布料擦过木柱的声音,交织成一个短促而清晰的段落。
第五处隐藏在老宅的天井里,青瓦下的细小水声与屋檐的滴答合奏。声匣不张扬,只有在雨夜才肯露出轮廓,像秘密被水墨慢慢描开。
第六处在河岸堤坝,石阶边的苔痕吸收月光后发出湿润的脉动。船桨的回声从两岸叠加,最后化作一段轻而清的旋律,指引夜泊者的脚步。
第七处位于旧书市的角落,纸张堆叠的缝里藏着微型的风声。翻页声短促,木桌的敲击慢慢沉降,仿佛书页也学会用呼吸记录潮汐。
第八处坐落在桥下的涌水口,水声与金属碰撞的回声在拱门里交错。每次潮汐升落,声匣都记下一个变奏,像城市心跳的节拍在夜里被放大。

第九处则临近城北的灯塔,灯光投下长长的影,海风带来远处灯桨的呼唤。这里的声匣以低沉而稳健的音色收束九段声响,成为全图的守望点。
当九处声匣彼此连成线,今州城的夜就有了方向。声与墙相互印证,记忆不再漂浮,而是在每个角落扎根。理解与倾听,成为行走这座城的最轻的地图。